国际肝病 发表时间:2025/6/14 19:38:49
当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诊疗挑战遇上多学科协作的智慧火花,一场跨越国界的学术盛宴在青岛绽放。第九届药物性肝损伤国际论坛汇聚全球肝病、风湿免疫、肿瘤等领域权威,千余名线上线下参会者齐聚一堂,从自身免疫性肝病与风湿疾病的共病机制,到肿瘤治疗中新兴药物的肝毒性争议,再到基层医疗的规范化诊疗探索,共同探讨DILI的发病机制、诊疗规范及多学科协作。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蔡金贞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他首先代表大会组委会向莅临现场及线上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致以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蔡金贞教授介绍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898年,拥有127年建校历史,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省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年门诊量接近700万人次,年出院人次30多万,年手术量达18万余台。在肝肾移植、5G医疗技术、3D打印数字医学等领域位居全国前列,6个专科入选国家级重点专科。本次会议聚焦DILI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展,希望通过这场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在国内外顶尖专家,尤其是国内消化、肝病、肿瘤和风湿领域权威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
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教授在致辞中从风湿病学角度切入,分享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风湿病可累及全身器官,其中肝脏损伤尤为常见。”他指出,自身免疫性肝病、DILI与风湿病关联密切,近年来通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医学界对肝病与风湿疾病的共病机制有了更深认知。“与茅益民教授等肝病专家的合作,让我们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标准、治疗策略上达成了多项共识。”张奉春教授呼吁,未来需进一步推动风湿、肝病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改善患者预后。
上海长征医院王杰军教授进行线上致辞,他首先祝贺了2025年第九届药物性肝损伤国际论坛顺利召开,并表示,本次论坛内容丰富,涵盖青年论坛、国际前沿分享、基础研究、病例比赛等多元板块。越来越多专家关注肿瘤等疾病领域的DILI问题。他指出,随着肿瘤治疗新药物增多,DILI发生率相应上升,但临床认知仍不足,而共识及科普推广正加深患者和专家的认知,规范临床实践。他希望此次会议成为多学科、多国团队合作的平台,推动临床实践与研究发展,促进老专家与年轻专家交流,助力我国DILI研究进步,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茅益民教授在总结致辞中感谢多学科专家的支持:“从风湿免疫到肿瘤治疗,从肝病专科到基层医疗,本届论坛的跨学科属性彰显了DILI研究的复杂性与必要性。”他特别向国际专家致谢:“超过1000名国内外同仁线上线下参与会议,相信各位带来的前沿成果,将为中国医生在肝病、风湿、肿瘤等领域的临床决策提供关键参考。”茅益民教授还幽默提及部分国际专家的“旅途小插曲”,并祝愿与会者在青岛度过充实的学术之旅。
西班牙马拉加大学Raul J. Andrade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多种药物可引发具有自身免疫表型的药物性肝损伤(DI-ALH),但其发生率存在差异,具体致病因素尚未明确。由于缺乏特异性病理特征与明确诊断标准,区分DI-ALH与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颇具挑战性,临床需通过详细回顾患者药物使用史(涵盖草药及膳食补充剂)辅助诊断;治疗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若需免疫抑制治疗,需在病情缓解后尝试逐步停药;因DI-ALH存在复发可能,需长期随访管理,且目前迫切需要对DI-ALH患者开展系统的前瞻性研究,以明确该疾病的特征。
英国诺丁汉大学消化疾病中心Guruprasad P. Aithal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过去认为低剂量甲氨蝶呤长期使用会致肝纤维化,需严格监测,但该观点可能高估了药物风险。研究显示,肝纤维化风险主要与患者自身因素(如肥胖、糖尿病、丙肝等)有关,而非药物本身。通过大样本数据库分析和多中心队列研究发现,甲氨蝶呤累积剂量及使用时长与肝硬度无关联,其所致肝纤维化表型与其他肝病难以区分。急性肝损伤发生率低,首年需密切监测,后续可根据风险因素(如年龄、BMI、糖尿病)分层调整监测频率,无需过度频繁检查。
西班牙马拉加大学医院M. Isabel Lucena教授介绍了DILI与DRESS综合征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属排除性诊断,且均与HLA基因存在强遗传关联;DILI-DRESS的致病药物有限,抗癫痫药、抗感染药及别嘌呤醇最具代表性;该病具有独特表型,好发于较年轻群体,表现为混合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常伴严重肝损伤与更高总体死亡率;DILI诊断时的高胆红素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缺失,是预后不良的标志;跨学科方法有助于提升对该疾病的理解。
张奉春教授的报告围绕自身免疫性肝病与干燥综合征的关联展开。中国人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合并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提示临床需重视鉴别诊断。PBC患者以女性为主,50岁为发病高峰。长期随访显示,中国与法国PBC患者5、10、13年生存率相近,但死亡原因存在差异:感染因免疫抑制剂使用致免疫力下降居首位,肿瘤亦为重要因素;此外,中国患者有肝衰竭死亡案例,西方则心血管疾病占比更高,反映民族习惯对预后的影响。张奉春教授强调风湿科与肝病科需协同管理干燥综合征与肝病的关联。
意大利罗马生物医学大学Bruno Vincenzi教授聚焦创新抗癌药发展,指出免疫疗法面临耐药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抗体偶联药物(ADC)具靶向递送等优势,但存在耐药、脱靶毒性、连接子稳定性及成本问题。未来可利用人工智能引导制剂优化和药物开发;根据肿瘤基因型/表型定制个性化纳米药物;开发成像与治疗相结合的混合系统(治疗学);将mRNA运送平台重新用于抗癌疫苗;研发用于结肠靶向给药的微生物反应载体。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爱因斯坦医学网络肝病部Victor Navarro教授表示,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仍是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预防其相关肝损伤(HDS相关肝损伤)的策略尚不完善;DILIN已与FDA合作实施前哨监测策略,通过DILIN临床中心发现草药和膳食补充剂相关肝损伤(HILI)病例,并将高质量数据及临床意见(裁定评分)尽早报告给FDA/CFSAN。
冰岛兰斯皮塔利大学医院Björnsson ES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DILI和脓毒症相关肝损伤(SILI)的鉴别特征。在肝损伤呈肝细胞型模式时,AST显著升高且迅速恢复更支持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诊断;同时,胆汁淤积型/混合型的SILI恢复较快,相较而言,同类型的DILI会伴有更明显的肝损伤标志物升高。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张宏艳教授介绍了整体评估促进患者整体康复的方法。她提出,评估肿瘤需从“瘤”和“人”双维度考量:“瘤”维度聚焦肿瘤特征,涵盖定性、定位、分期及分子层面;“人”维度关注患者体能、功能、心理等状况,涉及功能特点、控瘤治疗损伤以及共病和多药情况。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介绍了肝细胞癌(HCC)靶向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肝损伤管理共识,并指出了HCC靶向药物及ICIs相关肝损伤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未来需阐明HCC靶向药物或ICIs相关肝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不同靶向药物或ICIs肝损伤人群差异、宿主基因多态性与肝损伤的关系;监测和早期诊断HCC靶向药物及ICIs相关肝损伤的高灵敏度和特异度血清学标志物;预防性保肝药物对靶向药物及ICIs相关肝损伤的应用价值;靶向药物和(或)ICIs治疗不同分期HCC的肝损伤发病情况差异
蔡金贞教授分享了复杂肝脏移植的创新案例,并指出,临床危重肝移植患者增多,其治疗是系统且需团队协作的工程;需充分发挥CRRT、人工肝、ECMO等技术的治疗作用,大力开展劈离式、亲体、多米诺肝移植以扩大供体来源;复杂肝移植手术需不断改进技术,创新多学科全流程诊疗模式,同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基础科研,为后续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支撑。
下午,多场学术分论坛同步开展,聚焦肿瘤、风湿、肝病及基层医疗领域的肝损伤与相关疾病诊疗前沿。
01
分论坛1(肿瘤论坛)由刘波教授担任主席,围绕抗肿瘤治疗中的肝损伤展开深入探讨。Bruno Vincenzi等专家解析了DILI的机制与潜在病因,Guruprasad P.Aithal教授等聚焦ICIs肝毒性的指南与实践差距,MgIG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引发热议。此外,论坛还涵盖ICIs肝外器官irAE管理、胆汁淤积型DILI、ADC药物肝损伤及临床药学干预等议题,通过病例分享与MDT大会诊,探讨了从机制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02
分论坛2(风湿论坛)由武丽君教授担任主席,武丽君教授与黄慈波教授共同主持。该分论坛重点关注抗风湿病药物的肝损伤与自身免疫性肝病关联。Börnsson ES教授分析了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的肝毒性机制,饶慧瑛教授、史旭华教授等探讨了免疫相关性肝损伤的诊治策略。论坛还涉及病毒性肝炎在风湿患者中的再激活管理、纤维化免疫机制及AI技术应用等前沿方向,并通过MDT病理评析与病例讨论,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肝损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03
分论坛3(肝病论坛)由任万华教授与王磊教授担任主席,聚焦复杂肝病与肝损伤的交叉领域。Raul J.Andrade教授、刘成海教授等探讨了MASLD基础上的DILI诊断挑战,Victor Navarro教授分享了美国药物性急性肝衰竭管理经验。论坛还深入讨论了AIH与DILI的鉴别诊断、肝组织学特征,并设置“临床病理大会诊”环节,赵景民教授、陆忠华教授等专家通过病例阅片,强化了病理在肝病精准诊断中的核心作用。
04
分论坛4(基层论坛)由杨长青教授担任主席。该分论坛聚焦基层医疗机构的DILI规范化诊治、预防和管理。詹俊教授指出医务人员应提高对DILI的认识、赵卫峰教授解读基层版DILI指南,盛越锋教授从院长视角与临床经验出发,彭忠田教授、高庆娥教授分享了基层防治策略。论坛特别设置“基层精彩病例”环节,通过实际案例探讨慢性肝病防治、乙肝指南更新等议题,强调了基层医疗在肝病全程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今日的学术盛宴在热烈的讨论与多维度的思想碰撞中圆满落幕。从国际权威专家的前沿报告到四大分论坛的深度探讨,与会者们共同探索了DILI的发病机制、诊疗策略及多学科协作的突破方向,为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提供了宝贵启示。明日,让我们期待新一轮的智慧交锋,携手推动肝损伤诊疗领域的进步,为全球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青岛的学术之夜未央
明日精彩,值得期待!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