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伦根教授:解析肝硬化治疗药物应用争议与个体化策略

国际肝病 发表时间:2025/6/9 14:07:21

在肝硬化治疗领域,抗生素、他汀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及抗凝药物的应用始终存在争议。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病情差异显著,如何基于肝功能状态建立差异化的药物应用推荐,成为临床实践的关键难题。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教授在第十八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2025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肝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学术论坛上,围绕上述争议药物的应用现状、安全性考量及联合治疗策略展开深入分析,为肝硬化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


《国际肝病》:您报告中提到抗生素、他汀类、PPI等药物在肝硬化治疗中存在争议,这些争议的本质是“过度治疗风险”“潜在临床获益”的权衡,还是源于临床证据的分级不足?针对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是否应建立差异化的药物应用推荐等级?


陆伦根教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上,我的报告涉及了肝硬化治疗的一些争议问题,包括他汀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抗凝药物以及非选择性贝塔受体阻断剂的应用。


不同研究、不同研究队列及患者选择方面存在差异,使得这些药物的应用存在争议。有些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抗凝药物及PPI的应用对患者有一定获益。


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肝硬化处于不同时期的患者,其身体状况及主要矛盾不同,导致在患者入组、药物选择和治疗疗效方面存在差异。二是临床实践中需进行个体化诊疗,精准判断患者的主要矛盾,随时评估药物应用的获益与风险。三是部分病例研究中,入排标准多为晚期Child-Pugh评分C级的患者,患者严重程度不同,造成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国际肝病》:多项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改善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并降低肝癌风险,但临床仍对其在肝功能失代偿期的安全性存疑。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如何评估他汀类药物诱发肝酶升高与基础肝病进展的鉴别诊断标准?对于合并门静脉血栓的肝硬化患者,您是否建议将他汀类药物与抗凝治疗联合?


陆伦根教授:目前已有诸多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对肝硬化患者具有一定获益。


从获益层面而言,Child-Pugh评分A级和B级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获益相对较多。而对于Child-Pugh评分C级即处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则需谨慎使用该类药物,归根结底是这一阶段患者的肝脏功能本身较差。


除此之外,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部分患者可能对药物较为敏感,使用他汀类药物后或许会加重肝脏损伤,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要格外小心,同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以便让药物能更好地发挥对肝硬化患者的积极作用。


另外,对于抗凝剂的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而言,虽然他们血小板数量较少,面临一定的出血风险,但实际上此类患者还易出现门静脉血栓等问题,而肝血窦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其背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建议这类患者适当使用抗凝剂,这将有助于加快肝血窦的血液循环,使患者收获更多益处。不过也要注意,对于门脉高压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往往会面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所以临床应用抗凝剂时也应谨慎。


至于他汀类药物与抗凝治疗联合使用的相关问题,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选题。我认为,在部分肝硬化患者身上,联合应用抗凝治疗可能会为肝硬化治疗带来较大获益。当然,目前这一领域尚缺乏足够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明确这类联合用药对肝硬化患者的最终影响。


《国际肝病》:PPI在肝硬化患者中常用于预防胃黏膜病变,但近年研究提示其可能增加SBP、艰难梭菌感染及骨质疏松风险。临床上对于这些风险患者,PPI的使用建议如何?


陆伦根教授:在消化及肝病领域,PPI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存在高胃酸分泌状态的肝硬化患者,通常需要使用PPI来减轻症状、抑制胃酸分泌。但长期使用PPI可能会引发菌群紊乱、骨质疏松,还会增加细菌性腹膜炎的风险。


鉴于此,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主张按需使用PPI,以尽可能减少其使用量,从而降低因PPI应用而给患者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国际肝病》: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治疗中,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疗效逐渐被认可,但Child-PughB/C级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仍缺乏统一标准。您如何看待“早期抗凝”对改善PVT再通率的临床价值?


陆伦根教授:然而,鉴于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门脉高压,这会使其面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在确保门脉压力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治疗方案可涵盖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以及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若患者远期出血风险较低,则可优先考虑使用口服抗凝药,口服抗凝药在便利性和依从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若患者近期出血风险较高,则建议优先选用低分子肝素。这是因为低分子肝素拥有相应的拮抗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血风险。此外,在患者接受手术或有创操作后,通常在12小时左右,可在谨慎评估风险与获益后,重新启动抗凝治疗。整体而言,规范、合理地运用抗凝治疗,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版面编辑:张雪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肝硬化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