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肝病 发表时间:2025/5/28 11:14:36
编者按
2025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于5月7日至10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隆重举行,作为全球肝病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肝病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交流与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吴迪/严伟明/韩梅芳/宁琴团队聚焦乙型肝炎病毒(HBV)、肝衰竭、肝硬化感染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领域,多项临床与基础研究入选大会壁报交流。本期编辑部整理了关于HBV 感染的临床治愈、治疗优化、免疫调控的研究内容,供读者参阅。
研究目的
实现慢性乙型肝炎(CHB)功能性治愈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是理想的抗病毒目标。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可以帮助CHB患者实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本研究旨在探讨核苷经治的CHB患者在使用核苷(酸)类似物(NAs)和Peg-IFNα联合和序贯治疗后,停药随访96周时维持临床治愈的预测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OCEAN研究(NCT03358108)中170例核苷经治患者,接受NAs和Peg-IFNα联合治疗48周,随后停用NAs治疗,使用Peg-IFNα单药治疗48周,后停药随访96周。停药随访期间患者每24周随访一次,每次完善乙肝相关检测,包括病毒学指标检测(HBsAg、HBV DNA、HBV RNA、HBcrAg等),血生化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以及肝脏彩超检查等。最后,共有114例患者在停药后完成96周的随访,其数据进行预测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停药随访96周(FU 96周)时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本研究分析的主要终点是停药96周时保持临床治愈,定义为血在停药后96周时HBsAg阴性和HBV DNA阴性,伴或不伴抗-HBs产生。
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核苷经治CHB患者在使用NAs和Peg-IFNα联合/序贯治疗后,停药随访96周时,28.07%(32/114)的患者保持临床治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As联合Peg-IFNα治疗停药时抗-HBs>20 IU/L(OR=8.13,95%CI:2.26-29.35,P=0.001)、HBcrAg≤4.25 log10 U/mL(OR=5.14,95%CI:1.12-23.62,P=0.035)结合治疗期间从基线至24周,HBsAg下降超过630 IU/mL(OR=3.95,95%CI:1.00-15.58,P=0.05)可以预测停药后96周HBsAg清除。
基于预测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29。同时,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也表现良好。联合指标预测停药96周时的HBsAg清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为0.834(P<0.0001)。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停药时抗-HBs>20 IU/L(OR=8.13,95%CI:2.26-29.35,P=0.001)、HBcrAg≤4.25 log10 U/mL(OR=5.14,95%CI:1.12-23.62,P=0.035)结合治疗期间从基线至24周,HBsAg下降超过630 IU/mL(OR=3.95,95%CI:1.00-15.58,P=0.05)可以预测核苷经治CHB患者经过NAs和干扰素联合序贯治疗并停药后96周时能否维持临床治愈。
第一作者简介
吴倩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感染病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方案以及分子机制。
研究背景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是一种危重的临床综合征,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目前,丙酚替诺福韦(TAF)和恩替卡韦(ETV)作为一线NAs口服抗病毒药物,在HBV-ACLF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艾米替诺福韦(TMF)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NAs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上市时间较短,其在HBV-ACLF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研究方法
该研究共纳入235例HBV-ACLF患者。研究者按照入院后使用的NAs将患者分为ETV、TAF、TMF三组,并记录患者入院时(基线)、治疗两周时各项临床指标(WBC、ALT、AST、Alb、Tbil、TC、Cr、eGFR、INR、PTA、PCT、CRP、IL-6、AFP、Cp、HBV DNA、MELD)。同时,记录患者60天生存情况与24周时血清HBV DNA转阴率。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入组患者235例中,ETV组纳入129例,TAF组61例,TMF组45例。三组基线时各项临床指标除HBV DNA定量外均无统计学差异。ETV组、TAF组和TMF组的60天总生存率分别为73.64%、73.77%和71.11%(n=95、45、32,P>0.05)。
治疗两周后,三组组间WBC、Hb、ALT、AST、Tbil、Alb水平及其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ALT和AST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Tbil呈下降趋势(TMF组最明显),ETV和TMF组的Alb水平有上升趋势。肾功能方面,治疗两周后三组Cr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但TMF和TAF组的eGFR显著高于ETV组(P<0.001),且TMF和TAF组的eGFR较基线均有显著改善(P<0.05)。此外,TC、INR、PTA、MELD评分治疗后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在24周随访中,仅65例患者完成门诊随访并接受HBV DNA定量检测。其中,ETV组、TAF组和TMF组的HBV DNA清除率分别为90.90%(30/33)、88.24%(15/17)和93.33%(14/15),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ETV、TAF和TMF在改善HBV-ACLF患者60天总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然而,与ETV相比,TMF和TAF在改善肾功能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优势,尤其是TMF在eGFR改善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提示TMF和TAF在HBV-ACLF治疗中可能具有更好的肾脏安全性。
第一作者简介
刁小川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现博士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干扰素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背景
一项随机对照Ⅱ期临床试验(OCEAN cure05研究)中,Toll样受体7(TLR7)激动剂TQ-A3334与PD-L1抗体TQ-B2450的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接受NAs经治、病毒持续抑制CHB患者的HBsAg,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解析该联合治疗方案下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标签临床试验,纳入24例接受NAs治疗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单药治疗组(n=6)、ETV+TQA3334二联治疗组(n=9)以及NAs+TQ-A3334+TQ-B2450三联治疗组(n=9),持续治疗24周并随访24周。在指定时间点采集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实时定量PCR(qPCR)和电化学发光法(MSD)分别评估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HBV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进一步通过与HepAD38细胞系共培养构建体外条件培养系统进行验证。
结果
在在对CHB患者的治疗中,三联治疗相较于单药治疗和二联治疗,在EOT时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HBsAg下降。在ISGs和细胞因子方面,随着疗程延长,三联治疗组患者PBMCs中MX1和ISG15在内的ISGs表达水平,血清中IFN-α、IL-21、IP-10及可溶性PD-1(sPD-1)在内的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增高,而可溶性PD-L1(sPD-L1)水平显著降低。
此外,二联治疗也显著上调了SOCS3、IFN-α、IFN-γ和IL-21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与单药和二联治疗相比,EOT时三联治疗组IL-21升高的幅度明显更大,sPD-L1的表达水平明显更低。
在HBV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水平方面,与二联治疗相比,三联治疗组EOT的HBV特异性应答显著增强,包括核心肽段(Core)特异性CD8+T细胞的IFN-γ分泌水平和脱颗粒反应,以及聚合酶肽段(Pol)特异CD8+T细胞的IFN-γ分泌水平。
与基线相比,EOT时三联治疗组明显增强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还包括Core特异性CD8+T细胞的IFN-γ、TNF-α分泌,Pol特异性CD8+T细胞的IFN-γ分泌和脱颗粒反应,及包膜肽段(Env)特异性CD8+T细胞的IFN-γ分泌水平。
此外,二联治疗组EOT的HBV特异性应答也有显著增强,包括Core特异性CD8+T细胞的IFN-γ分泌和脱颗粒反应,Pol特异性CD8+T细胞的IFN-γ分泌水平和脱颗粒反应。然而NAs单药治疗组的HBV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水平在整个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并无明显变化。将EOT时针对各肽段不同指标的应答水平相比于基线应答水平超过2倍以上则被认定为应答较强。
三联治疗组中针对Core、Pol和Env肽段的IFN-γ分泌能力应答较强的概率分别是67%(6/9)、33%(3/9)和11%(1/9);TNF-α分泌能力应答较强的概率分别是11%(1/9)、11%(1/9)和0%(0/9);CD107a脱颗粒应答较强的概率分别是78%(7/9)、56%(5/9)和22%(2/9)。相较之下,二联治疗组和NAs单药组患者各个指标的应答较强的概率均普遍低于三联治疗组患者。
在EOT时,三联治疗组患者有2或3个指标对core和polymerase肽段产生较强应答的例数分别为6例(占66.7%)和2例(占22.2%),均显著高于二联治疗组的1例(12.5%)和0例,以及NAs单药治疗组的1例(16.7%)和0例。
在HLA-A2阳性CHB患者的PBMCs体外培养体系中,TQ-A3334基础上联合TQ-B2450刺激可明显提升Core及Pol五聚体特异性CD8+T细胞的比例。PBMCs与HepAD38细胞系共培养模型中,联合用药组HepAD38细胞裂解率显著增加,并伴随HBV DNA水平的加速下降。
结论
TLR7激动剂与PD-L1抗体的联合应用可通过诱导ISGs表达、促进抗病毒细胞因子产生、提升HBV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等机制重建病毒抑制期CHB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并助力改善临床转归。
第一作者简介
陈昱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慢乙肝临床免疫治疗和肝脏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传染病重大专项“十三五”任务等多项课题。作为第一作者身份在Infect Dis Ther、J Med Virol等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研究背景
在HBV感染早期即可在肝组织中检测到HBV整合。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肝组织中均能检测到HBV整合事件的发生。整合的HBV能独立于cccDNA途径,广泛持续地表达HBsAg。OSST、Endeavor、Anchor等临床研究发现,核苷经治、病毒抑制的CHB患者联合序贯Peg-IFN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然而,HBV整合与干扰素治疗后HBsAg阴转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核苷经治、病毒抑制的CHB患者肝组织中HBV整合特征,及其与抗病毒治疗后HBsAg阴转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来自Anchor研究,纳入标准为核苷经治、病毒抑制的CHB患者,既往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1年以上,HBV DNA<1000 copies/mL,HBsAg<3000 IU/mL。Anchor研究的患者按照1:1:1随机分配到三个治疗组,组I:ETV单药治疗组,口服ETV单药治疗96周;组Ⅱ:Peg-IFN和ETV联合治疗组,Peg-IFN联合ETV治疗48周,后停用ETV,继续使用Peg-IFN治疗48周;组Ⅲ:Peg-IFN、GM-CSF和ETV联合治疗组,Peg-IFN联合GM-CSF以及ETV治疗48周,后停用GM-CSF以及ETV,继续使用Peg-IFN治疗48周。
本研究将治疗96周时HBsAg阴转且HBV DNA阴性的患者定义为应答组(responders),否则为非应答组(non-responders)。本研究共纳入Anchor研究45例患者,从组Ⅱ(Peg-IFN和ETV联合治疗组)的应答组患者中随机选取13例;从组Ⅱ(Peg-IFN& ETV联合治疗组)的非应答组患者中随机选取17例;从组I(ETV单药治疗组)随机选取15例,该组均为非应答组患者。收集45例CHB患者基线时的临床特征,如CHB家族史、抗病毒治疗史、CHB病程时长等;并且每隔12周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检测HBV病毒学指标如HBV RNA、HBcrAg等,以及ALT、AST等生化指标;收集患者基线和治疗48周时的肝组织样本,用高通量病毒整合检测(HIVID)的方法检测HBV整合,HBV整合水平的指标包括断点类型的数量,以及断点的总频率、平均频率和最大频率。并对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检测。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基线时共检测到2 953个整合断点。CHB病程时长与断点的平均频率呈正相关(r=0.330,P=0.027),但与断点类型的数量、总频率或最大频率无显著相关性。血清ALT水平与断点的平均频率(r=0.370,P=0.012)和最大频率(r=0.375,P=0.011)均呈正相关,但与断点类型的数量或总频率无显著相关性。然而,在基线时,未观察到任何整合水平指标与cccDNA、HBV RNA、HBsAg或HBcrA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抗病毒治疗96周应答组在基线(P=0.016)和第48周时(P=0.015)的不同类型断点的数量(简称断点类型数量)均显著低于非应答组,提示断点类型的数量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相关。
此外,基线时的不同类型的断点数量与从基线到第96周HBsAg水平的降低幅度呈负相关(r=-0.303,P=0.043)。基线时的断点类型数量可能预测抗病毒治疗后的HBsAg阴转,其AUROC为0.719(95%CI:0.549-0.889,P=0.016)。预测HBsAg阴转的基线断点类型数量的最佳cut-off值为28。
低整合水平组在第48周和第96周时HBsAg阴转率显著高于高整合水平组患者,与高整合水平的患者相比,低整合水平的患者从第24周到第96周的抗-HBs水平显著更高,HBsAg水平显著更低。
研究结论
CHB病程时长、ALT水平与HBV整合水平呈正相关。核苷经治、病毒抑制的CHB患者基线时肝组织的整合位点数量与Peg-IFN治疗后能否获得HBsAg阴转相关。
第一作者简介
辜咪思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感染病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导师是韩梅芳教授。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研究方向为慢乙肝临床治愈以及基因整合方面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对NAs经治、病毒持续抑制的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α治疗可修复其失调的抗病毒免疫应答,促进HBsAg清除,伴或不伴抗-HBs出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eg-IFNα方案下抗-HBs的水平与CHB患者临床治愈的持续应答密切相关,但鲜有研究对抗-HBs的功能和相关B细胞应答的特征进行系统评估。
研究方法
纳入ANCHOR方案(NCT02327416)的171例NAs经治CHB患者,随机分配接受Peg-IFNα为基础的治疗(IFN组)或ETV治疗(ETV组)96周。
为了探讨Peg-IFNα治疗后产生抗-HBs的有效性,纳入84例在Peg-IFNα治疗后对抗-HBs有血清学反应的患者和健康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基于体外HBV感染HepG2-NTCP细胞系构建中和抗体活性检测方法,对血清连续倍数稀释以评估血清中抗体对HBV感染的中和作用。抗-HBs的中和活性(NAT)被定义为阻断≥50%的HBV感染所需的最大稀释倍数(MDF50)。
收集方案下患者外周血样本,建立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体系,荧光染料标记的HBsAg蛋白用于直接检测HBsAg特异性B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斑点分析(ELISPOT)技术体内外系统评估IFNα作用下B细胞应答的特征及其与抗-HBs产生的关系。
研究结果
疗程结束时,与ETV组相比,IFN组的抗-HBs累积阳性率(0 vs. 32.14%,P<0.0001)以及抗-HBs定量水平(0.3284±0.1938 vs. 0.9808±0.9891,P<0.0001)显著提高。IFN组患者抗-HBs的NAT明显强于抗体滴度匹配的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个体(1.626±1.350 vs. 0.6641±1.012 log10 MDF50,P=0.0019)。
对ANCHOR队列外周血B细胞亚群进行动态评估,发现IFN组患者、尤其是治疗结束时抗-HBs超过10 log10 IU/mL的患者其记忆B细胞的比例及激活标志物CD86/CD95的表达、浆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ETV组患者。基线至48周或72周,IFN组患者浆细胞比例的增加与记忆B细胞比例的下降显著相关(r=0.4309,P=0.0016;r=0.5154,P<0.0001)。重要的是,在包含HBsAg重叠肽库的体外PBMC培养系统中,IFNα刺激明显促进活化记忆B细胞、浆细胞、HBsAg特异性B细胞的生成和上清中抗-HBs IgM、抗-HBs IgG的表达。
研究结论
本研究聚焦ANCHOR方案下的NAs经治CHB患者,通过开展抗-HBs相关的临床免疫学工作,阐明了IFNa治疗可诱导记忆B细胞激活与分化,增强HBsAg特异性B细胞应答,促进患者产生高水平且具有强大中和活性的抗-HBs,在清除 HBsAg、控制病毒感染以及促进临床治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作者简介
袁志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慢乙肝临床免疫治疗和肝脏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传染病重大专项“十三五”任务等多项课题。
通讯作者简介
宁琴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和重点研发项目牵头人。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副主任、国际肝病学会亚太执行委员、亚太肝病学会单专题会议主席(2022年武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肝病学会主任委员。聚焦重大经典和新发突发传染病、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治新技术新方案开展了系列工作,牵头完成疾病诊疗共识7部次,为提升重症病原感染、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救治成活率和慢乙肝临床治愈率做出了开拓性的积极贡献。主编大型著作“乙型肝炎重症化基础与临床”(中文英文)并全球发行。连续多年成为爱思唯尔高被
引学者。培养传染病学/免疫学研究生百余位、部分已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
韩梅芳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湖北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感染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组织和协调OSST研究、Anchor研究、OCEAN研究等。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部重大专项病毒性肝炎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负责人。
吴迪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作为Sub-PI协调开展多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慢乙肝临床研究队列,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科技部重大专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BMJ、J Hepatol、J Clin Invest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制定了国际首个慢乙肝临床治愈专家共识。
严伟明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主任技师。致力于以感染性疾病免疫学发病机理、调控网络和疗效影响因素为核心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主持重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任务课题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973重大传染病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重大传染病防治“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以第一、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在BMJ、J Hepatol、Clin Infect Dis、Hepatol Int、J Infect Dis、Antiviral Res、Infect Dis Ther、J Med Virol、Clin Immunol、Int Immunopharmacol、Antivir Ther等国际权威期刊和领域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获得2011年和2018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