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L面对面丨马雄教授:PBC诊疗新进展及长期随访与管理优化策略

国际肝病 发表时间:2025/5/21 13:18:16



编者按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病理特点是在小胆管炎症的基础上发生胆管结构损伤、胆汁淤积,引起肝细胞损伤和坏死,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乃至肝细胞癌(HCC)。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诱因及免疫调节异常等多因素相互作用。PBC虽多发于女性,但更多男性PBC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处于疾病进展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更高,对一线治疗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应答不佳。近年来,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靶向药物的研发,PBC诊疗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2025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上,PBC领域涌现出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此,《国际肝病》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马雄教授就PBC最新进展进行深入解读。


《国际肝病》

在本次EASL年会上,PBC领域有哪些新的治疗策略或药物研究成果让您印象深刻?这些新进展将如何影响PBC的临床治疗?


马雄教授:2025年EASL年会在自身免疫性肝病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会前会专门就PBC治疗终点评估标准达成了重要共识。作为血清生物标志物评估部分的重要参与者,我全程参与了这项共识的制定。本次会议中,PBC相关研究贯穿始终,既包括临床转化研究,也涉及基础机制探索。值得关注的是,全球PBC研究小组在此期间召开了专题会议,系统梳理了国际合作项目,为未来研究规划了方向。


在治疗进展方面,多项关键性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值得重点关注:首先是针对胆汁淤积性瘙痒的靶向治疗药物——回肠胆汁酸转运蛋白(IBAT)抑制剂Linerixibat的Ⅲ期研究数据正式发布;其次是新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的Ⅲ期临床试验最终结果,该类药物通过调控PPARα、PPARβ/δ和PPARγ三种亚型发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类PPAR激动剂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Ⅱ/Ⅲ期试验中也显示出对胆汁淤积生化指标、瘙痒及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这些二线药物的问世为UDCA治疗应答不佳的难治性PB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国际肝病》

PBC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在您看来,当前PBC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哪些关键突破或新兴方向?您认为跨国多中心研究对优化PBC诊疗标准有哪些作用或意义?


马雄教授:PBC的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传统观点认为该病主要是免疫细胞攻击胆管上皮细胞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随着研究深入,我们认识到疾病进展过程中,胆管完整性破坏导致胆汁酸外渗,进而引发胆管周围炎、纤维化,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HCC。因此,PBC兼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双重特征。


在治疗策略上,疾病早期应侧重免疫调节,中晚期则以改善胆汁淤积为主。目前研究重点在于寻找PBC特异性干预靶点,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其他细胞的非特异性影响。本次会议上,我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Ulrich H. Beuers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沟通,其提出的“碳酸氢根伞”理论为理解胆管上皮保护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我们课题组发现的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的免疫毒性作用,可能为未来开发特异性免疫调节手段提供新思路。同时,多项针对胆汁淤积的Ⅲ期临床试验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际肝病》

PBC作为一种慢性肝病,患者长期管理至关重要。在您看来,如何优化PBC患者的长期随访与管理策略?同时,对于提高PBC患者的生活质量,您有哪些建议或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马雄教授:PBC作为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长期临床缓解。我们的研究表明,获得良好生化应答的患者其预期寿命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预防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在长期管理方面,我们建议实施风险分层随访策略: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如UDCA治疗应答不佳、疾病进展期、男性、抗gp210抗体阳性或肝脏弹性测定值升高等,应缩短随访间隔至3-6个月,必要时及早启动二线治疗。治疗目标是维持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在正常范围,这对改善长期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EASL会议特别设立了患者参与环节。来自PBC基金会的患者代表分享了他们的切身感受。临床观察发现,瘙痒和疲劳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症状。有患者描述瘙痒感如同“全身蚂蚁爬行”,这种症状常导致睡眠障碍、抑郁和社交回避。因此,现代PBC治疗理念强调在追求生化指标改善的同时,必须重视症状管理和生活质量提升。


目前,多个针对瘙痒和疲劳症状的新药正处于Ⅱ/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我们团队也正在开展相关研究,旨在建立更完善的患者报告结局(PRO)评估体系,开发综合性的症状管理方案。未来PBC的治疗目标将是生化应答与生活质量改善的双重达标,这需要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版面编辑:张雪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PBC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