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肝病 发表时间:2025/5/17 12:38:03
编者按: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母婴传播作为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婴幼儿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控制乙肝母婴传播,全球卫生组织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在近期召开的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志华教授做了题为《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研究新进展、挑战及对策》的报告,系统梳理了乙肝母婴阻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为乙肝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消除乙肝母婴传播的全球与中国背景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届时慢性乙型肝炎(CHB)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死亡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乙肝的诊断率为24%,治疗率仅为15%。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乙肝母婴阻断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广东省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提前实现WHO目标,每年减少约19.4万例乙肝宝宝出生。
在2015-2020年间,全国共有9087万孕产妇接受了HBV检测,其中560万HBsAg阳性。孕产妇中HBV感染率为6.17%。据国家“艾梅乙”三联消除项目报道,我国孕产妇乙肝感染率呈下降趋势,HBsAg阳性率从2015年的7.30%降至2020年的5.44%。调查研究显示,孕产妇HBV现症感染率进一步降低,从2021年的4.98%下降至2023年的4.56%。部分省份如广东,虽感染人数较多,但因人口基数大,感染率(7.80%)虽较高但并未进入全国前列(图1)。“小贝壳”项目数据显示,2024年,HBeAg阳性孕产妇在慢性HBV感染孕产妇中的占比约为四分之一。
图1. 2023年我国各省份孕产妇HBV感染率和感染人数
(源自文献[1])
新指南:优化乙肝母婴阻断流程
2024年3月30日,WHO在APASL专题会上发布了新版HBV指南,旨在简化管理流程、纳入新证据并解决医疗可及性问题。新版指南扩大了治疗人群覆盖范围,从旧版的8%-15%扩大到≥50%的HBsAg阳性人群。在抗病毒治疗预防HBV母婴传播方面,在HBV DNA和HBeAg均无法进行检测的地区,可考虑对所有HBsAg阳性的孕妇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进行抗病毒治疗(最好从妊娠中期开始使用,直至分娩)(图2)。
图2. WHO 2024年版指南妊娠期抗病毒治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流程
(源自文献[2])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24年联合发布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在以下方面进行重要修改:一是增加HBV DNA载量分层(1×104-2×105 IU/mL),细化干预指征;二是纳入新型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作为妊娠期抗病毒治疗选择,为临床提供更多用药方案。
新策略:多维度干预降低母婴传播率
01
“小贝壳”研究
2024年,侯金林教授团队的“小贝壳”项目成果作为Nature Medicine封面文章发表。“小贝壳”项目是一项基于大样本、多中心的乙肝母婴队列研究,旨在探索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及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高危因素。研究纳入了来自178家医院的30109名乙肝孕妇,通过综合干预措施使乙肝母婴传播率降低至0.23%,远低于WHO提出的目标。亚组分析表明,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院类型和等级的情况下,综合干预措施均能有效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率。进一步分析发现,母亲妊娠期未进行抗病毒治疗、HBeAg阳性、HBV DNA高载量及妊娠期有创操作是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高危因素,提示需针对这些因素加强干预。
小贝壳研究表明,在中国不同医疗卫生条件下,综合性干预措施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且可行的措施,并为消除乙肝母婴传播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路线图。
02
TDF+HepB策略
一项非劣效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探索了妊娠16周启动TDF治疗联合婴儿乙肝疫苗接种(不含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效果。该研究共纳入280例20-35岁HBeAg阳性的HBV感染孕妇,纳入标准为孕早期血清HBV DNA>2×105 IU/mL,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40例。试验组孕妇从妊娠16周开始接受TDF抗病毒治疗,婴儿出生后接受标准乙肝疫苗接种方案。对照组则采取传统干预模式,孕妇从妊娠28周开始启动TDF治疗,婴儿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ITT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母婴传播率为0.76%,对照组为0%,达到非劣效性标准。这一策略为HBIG不可及地区提供了有效替代方案,简化了预防流程。
新药物:TAF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验证
TAF作为新一代替诺福韦前药,具有更高的血浆稳定性和靶向肝组织能力,减少了对肾脏和骨骼的潜在毒性。
一项多中心、单臂、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TAF对于HBeAg+乙肝孕妇,在孕中晚期接受TAF抗病毒直至分娩,能够有效预防母婴传播。该研究纳入71例HBeAg阳性、HBV DNA>2×105 IU/mL乙肝孕妇,孕中晚期给予TAF抗病毒直至分娩。结果显示,孕妇HBV DNA水平从基线7.8 log IU/mL降至分娩后的4.1 log IU/mL,孕妇HBsAg滴度从基线的2.9×104 IU/mL降至分娩后的1.9×104 IU/mL(图3)。
图3. 孕妇分娩前后HBV DNA水平和HBsAg滴度变化
(源自文献[3])
该研究强调,TAF联合免疫在高病毒载量母亲中能够有效预防母婴传播,且在妊娠期服用TAF抗病毒治疗的母亲及其所生婴儿中未观察到安全性事件(至少观察到产后28周)。这表明TAF在预防乙肝母婴传播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另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HBV DNA>2×105 IU/mL的孕妇,在妊娠24周后接受TAF或TDF治疗直至分娩。孕妇分娩后,接受TAF和TDF治疗的两组患者HBV DNA<2×105 IU/mL的比例均为100%,HBsAg清除的比例均为0%。在出生和7个月时,未观察到新生儿先天性缺陷或畸形,没有HBsAg阳性婴儿(图4)。研究表明,两种药物均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联合标准免疫预防措施,母婴传播率为0%,且未观察到新生儿出生缺陷或其他安全性问题。
图4. 母亲分娩前后TAF与TDF治疗时的HBeAg阳性率、HBV DNA水平、HBsAg清除变化,以及新生儿出生后血清和体征变化
(源自文献[4])
Calvin Pan教授开展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2588例接受TDF治疗的孕妇、280例接受TAF治疗的孕妇以及1600例未接受治疗的孕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药物的风险比无显著差异,表明TAF和TDF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图5),并且在出生缺陷及早产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图6)。
图5. TAF和TDF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
(源自文献[5])
图6. TAF和TDF在出生缺陷及早产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源自文献[5])
挑战与对策:迈向乙肝母婴零传播
01
主要挑战
1、地区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在HBV流行率、疫苗和HBIG覆盖率与药物可及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偏远地区干预措施落实困难。
2、服务利用障碍:部分孕妇对乙肝母婴传播危害知晓率低,存在预防HBV母婴传播措施使用不足、随访管理薄弱等问题,导致免疫预防失败病例仍有发生。
3、检测能力不足:HBV DNA检测在基层医疗机构可及性有限,婴儿产后随访中HBsAg和HBV DNA检测依从性低,影响及时评估阻断效果。
4、安全性顾虑:TAF在妊娠早期使用的安全性仍需长期随访验证,部分患者对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存在担忧。
02
应对策略
1、政策支持与资源下沉:加强政府主导,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提高抗病毒药物和检测试剂的可及性。
2、技术改进与流程优化:推广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孕妇从筛查、干预到产后随访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服务创新与健康宣教:开展多形式健康科普,提升公众认知;探索“互联网+”随访模式,提高患者依从性。
4、研究与监测:持续开展母婴阻断相关研究,关注新型药物长期安全性,完善监测体系,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总结与展望
从全球视角看,乙肝母婴传播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消除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预防新策略如综合阻断策略与HBIG-free策略为消除乙肝母婴传播注入动力,同时新指南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包括WHO指南及中国指南等,持续推动防控工作向更科学、更规范的方向发展,助力应对乙肝母婴传播这一公共卫生挑战,为实现消除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东旭, 王潇滟, 王前, 高雅, 王雨, 王常合, 王爱玲. 2021-2023年中国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J]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 32(5) : 449-452. DOI: 10.3760/cma.j.cn501113-20240422-00219.
[2] WHO Symposium: Launch of WHO 2024 Hepatitis B Guidelines. APASL 2024
[3] Ding Y, Cao L, Zhu L,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for preventing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0;52(8):1377-1386. doi:10.1111/apt.16043
[4] Zeng QL, Yu ZJ, Ji F, et al. Tenofovir Alafenamide to Prevent Perinatal Hepatitis B Transmission: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Clin Infect Dis. 2021;73(9):e3324-e3332. doi:10.1093/cid/ciaa1939
[5] Pan CQ, Zhu L, Yu AS, Zhao Y, Zhu B, Dai E. Tenofovir Alafenamide Versus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for Preventing Vertical Transmiss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Moth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Infect Dis. 2024;79(4):953-964. doi:10.1093/cid/ciae288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