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何消除乙肝”问题,孙教授说需要 “多层努力”
——  作者:    时间:2024-04-22     阅读数: 22

编者按:为交流肝病医学前沿进展促进肝病医防融合精准防控,“2024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于2024年4月12-14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本届大会围绕助力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设置了包括肝硬化与肝衰竭、中法肝病交流、肝癌热点、蛋白质组学与肝病研究、国际消除病毒性肝炎、细胞治疗(TCR)前沿、南方感染诊疗、乙肝预防和乙肝疫苗等主题的论坛交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孙剑教授对于“如何消除乙肝”发表了观点,现整理如下,供广大同道学习交流。
 
1
我国乙肝感染者基数大,患者人数众多,乙肝仍是我国肝病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么目前乙肝治愈的指标是什么?
 
孙剑教授
 
目前,“表面抗原转阴”是老百姓和医护人员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基于当前药物这个目标比较难以实现,所以乙肝治愈更多需要靠新药研发。目前已上市药物在治愈乙肝方面的表现还不能够让大家满意,现在很多制药公司都在积极的投入,目前还没有被批准的乙肝治愈药物。所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新药,特别是联合多靶点药物来实现乙肝治愈,相信在未来的3~5年,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新药出现。
 
2
本届大会围绕助力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那么应该怎样去消除隐患呢?
 
孙剑教授
 
消除乙肝隐患需要通过多个层面不断努力,首先要预防新发感染,以不再有新的乙肝感染者产生为主要目标。母婴传播是我国新发感染的主要来源,所以阻断母婴传播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路径。我国90%的乙肝感染通过母婴传播发生,如果阻断了母婴传播,新发感染率就可以降的非常低。第二,对于现在已经感染的人群,要采取治疗措施阻断疾病进展。无论是消除新发感染,还是把现有的感染者通过规范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实现完全治愈。目前全国大概有7500多万的慢性乙肝感染者,需要通过抗病毒药物的规范治疗来阻断疾病进展,通过研发更有效的乙肝新药使表面抗原消失,实现完全治愈。
 
第三是降低乙肝相关的死亡率,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等不良预后是乙肝相关死亡的关键原因。如果能做到尽早筛查和规范治疗,可大大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目前我国乙肝感染诊断率只有20%,也就是说7500万感染者中只有1000多万人筛查出乙肝病毒感染,剩下6000多万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不知道疾病在悄无声息的进展。所以要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一定要实现肝炎的普筛,把7500万感染者全部筛查出来,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肝硬化和肝癌的早筛,然后再进行规范化治疗。肝病的发展非常隐秘,在悄无声息中进行,不检查无法发现,直至到了肝硬化肝癌阶段则为时已晚,很难有有效的治疗办法能够挽救生命。
 
所以再次强调筛查感染人群至关重要,筛查出来后要进行规范管理,包括检查以及规范治疗。检查的目的是监测其肝炎发展程度,有没有发展为肝硬化,离肝硬化肝癌还有多远,治疗的目的是要延缓其疾病进展。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乙肝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死亡率,才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消除病毒性肝炎是一个宏伟的计划,既包括降低新发感染,也包括肝炎病人的筛查,通过早筛早诊策略来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3
现在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接种乙肝疫苗,那么对于成年人来讲,如果在常规的体检中没有乙肝筛查,是否有必要自行筛查或补种疫苗?
 
孙剑教授
 
国家目前没有相关计划强制成年人做乙肝筛查,广东省省政府今年提出来广东省肝病早筛早诊行动,计划在全省2,000万人群众做肝炎普筛。实际上筛查最重的任务是在基层农村地区,那里很多人根本没有条件,也没有思想意识去检查自己有没有乙肝感染,直至肝硬化腹水走不动路肚子胀,这个时候才去医院检查发现问题。所以基层最需要做普遍筛查,医院可以在技术上做支撑,筛查的落地实施需要由政府主导。但是目前很多地区实际上没有开展肝炎的普筛工作,而且很多招工入学体检里也没有乙肝项目,所以要做到让大家主动到医疗机构里面去抽血去化验,筛查乙肝感染。
 
对于无乙肝感染人群,要依据抗体水平确认是否需要补种疫苗,一般来说只要抗体阳性,不建议或者不必要进行疫苗补种。人体免疫系统有记忆反应,一旦抗体阳性,即使水平不高,如果有外来病毒入侵,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产生大量抗体中和病毒。所以只要抗体阳性,理论上不会再感染乙肝,抗体一直呈阳性但滴度较低的普通人群进行疫苗补充,并没有实际价值。我国90%的乙肝感染通过母婴传播渠道,真正成年人感染乙肝非常少,对于现在没有感染乙肝的成年人,未来再感染的机会也很低。当然,如果身边有肝炎高危人群,为了更安全,可以把抗体滴度维持的更高一些,抗体滴度大于100个单位的人群,抗体保护力会更强。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