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丨李婕教授、施军平教授团队:酒精摄入与脂肪性肝病疾病恶化之间的剂量相关性
——  作者:    时间:2023-12-18     阅读数: 9

编者按:脂肪性肝病(Steatotic Liver Disease,SLD)的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紧迫的全球性健康危机。过度的酒精摄入,不仅是导致代谢功能障碍以及肝脏脂肪变性的关键因素,也加剧了肝脏疾病的进展,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存在高度肝脏纤维化风险的脂肪肝患者,应尽量避免饮酒。但对于轻度脂肪肝患者,尤其是那些不愿戒酒者,目前尚无明确的酒精摄入量的建议与证据。
 
近日,我国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婕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施军平教授团队联合洛杉矶Cedars-Sinai(西达赛奈)医院消化科杨毅辉博士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IF:13.8)的一项研究,利用非侵入性的肝脏纤维化评分方法——FIB-4,揭示了酒精摄入与SLD疾病恶化之间的剂量相关性,为SLD临床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国际肝病》特邀团队介绍研究发现,相关内容分享如下。
 
 
这项队列研究从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III(1988~1994)数据库中前瞻性地纳入了2834名脂肪性肝病患者(患病率为36.2%)。这些患者中,非西班牙裔白人占34.2%(968人),男性占51.8%(1467人)。作者将纤维化-4指数(FIB-4)评分≥1.3定义为存在中、高风险的晚期纤维化。本研究中,20.8%(591人)处于晚期纤维化的中高风险组别,以男性居多,且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在66 299人年的随访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存在中高风险的晚期纤维化人群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4342例,而低风险组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1099例。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调整人口统计特征和代谢危险因素后,低风险组(FIB-4评分<1.3)中酒精消费与死亡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这一关系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RCS)得到验证(非线性的P值为0.001)。当每日酒精摄入量达到7.4克时,死亡风险最接近调整后的风险比1.00(HR为0.99)(图A)。而在中高风险组,我们观察到每日酒精摄入量与死亡风险呈现线性增长关系(非线性的P值为0.65)(图B)。
 
图1. 脂肪性肝病和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每日饮酒量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引自JAMA Network Open
 
图注:采用多变量调整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研究每日饮酒量与不同纤维化阶段的SLD患者死亡风险的关系。该模型排除有自我报告既往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患有共病(心力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或癌症)的患者和不饮酒者的患者。蓝色实线是由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得到的多变量调整风险比。橙色实线表示调整后的HR最接近1(虚线)的每日酒精摄入量。多因素分析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贫困收入比、高血压、高脂血症、空腹血糖受损和高腰围。结论:在低风险组,酒精消费与死亡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P=0.001),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7.4克时,死亡风险比超过1(图A)。在中高风险组,每日酒精摄入量与死亡风险呈现线性增长关系(P=0.65)(图B)。
 
总结而言,文章强调了脂肪性肝病本身对肝脏已是一种病变,在此基础上还想喝酒的患者,FIB-4评分可以协助临床医生为患者作风险分类:在1.3或以上基本不允许饮酒,且即便是FIB-4评分1.3以下的脂肪性肝病患者,也仅允许一个极低的酒精摄入量,即相当于美国标准饮酒单位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是首次探讨FIB-4评分在指导脂肪性肝病患者酒精摄入方面的功能。此外,FIB-4评分因其成本低、准确性高和非侵入性,在近期的指南中也被推荐为脂肪性肝病患者的首选评估工具。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婕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施军平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洛杉矶Cedars-Sinai(西达赛奈)医院消化科杨毅辉博士、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硕士研究生朱艺璇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12887
 
第一作者介绍
 
 
杨毅辉
 
洛杉矶Cedars-Sinai(西达赛奈)医院消化科在训。毕业于中国台湾国防医学院、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师从斯坦福大学Mindie Nguyen教授。专注于肝病领域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以及机器学习的研究。2019年获美国肝病学会颁Emerging Liver Scholar。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在JAMA Onc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Gut、Hepatology、AJG 等98篇文章,引用4161次。
 
撰文作者简介
 
 
朱艺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鼓楼临床医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