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吴健教授:被忽视的“戊肝”该如何防治?
——  作者:    时间:2023-11-02     阅读数: 12

编者按:在甲、乙、丙、丁和戊五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中,虽然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人类最晚发现的嗜肝性病毒,但其所致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已上升至首位,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特别是对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人群,感染HEV后更易重症化。为此,本刊特邀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理事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吴健教授分享戊肝相关流行病学和诊疗进展,解读共识更新和WHO策略调整,供读者学习参考。
 
《国际肝病》
首先,请您谈谈目前全球和我国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诊疗情况,目前在诊疗方面主要有哪些挑战?我们对戊型肝炎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健教授:全球每年约发生2000万例戊肝病毒(HEV)感染,其中约330万戊肝病例,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5年HEV感染造成约4.4万例死亡,占病毒性肝炎死亡病例的3.3%。我国属于戊肝高发国家,近年来戊肝已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发病人数已超过甲肝。202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戊肝发病率为1.3558/10万,死亡率为0.0009/10万。我国人口基数较大,HEV感染人数较多,疾病负担较重。
 
目前戊肝诊疗方面主要存在筛查管理、重症化预测、肝外表现防治、疫苗评价和动物模型建立等诸多挑战。戊肝主要有4种基因型,基因1型和2型HEV仅感染人类,主要分布在环境与水源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基因3型和4型HEV为人畜共患病毒,主要流行于发达国家。由于国内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国由先前的基因1型为主转变为基因4型为主,近些年我们团队研究发现华东地区3型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需要尤其重视基因3、4型戊肝感染。
 
《国际肝病》
今年4月,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与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合作,在李兰娟院士的牵头下,联合国内感染、肝病、检验、院感等领域百余名知名专家教授共同制定的《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正式发布。这份共识的制定背景是什么?将如何推动国内戊肝筛查与管理?
 
吴健教授:戊肝属于我国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目前我国对戊肝的筛查力度仍有限,且无规范化的准则参照,戊肝疾病负担在我国可能被严重低估,这可能会导致临床上的严重后果。比如孕妇或老年人一旦感染,很有可能发生重症化,如果能够提前干预,则会有效降低死亡率。
 
该共识汇聚感染、肝病、检验等相关领域众多专家的智慧,其制定有效加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对戊肝的重视程度,并为戊肝诊治、防控和健康管理提供准则。我们希望通过制定该共识规范化我国戊肝院内筛查管理流程,准确评估、进而减轻我国戊肝疾病负担。
 
《国际肝病》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戊型肝炎纳入基本诊断清单(EDL),增加了一项核酸检测和两项免疫测定来帮助诊断戊型肝炎感染。其中一种免疫测定用于没有实验室的社区和医疗机构,另两种测定用于有临床实验室的设施。WHO的这个决定主要是基于什么背景或证据做出的?对于减轻全球戊肝负担具有怎样的意义?
 
吴健教授:戊肝作为常见病毒性肝炎之一,不容忽视,消除戊肝也是消除病毒性肝炎极其重要的一环。目前由于筛查力度不足,各地存在戊肝感染低报问题,全球戊肝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目前国际戊肝平台、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和其他研究者对于加强戊肝筛查管理不断呼吁,引起世界各国和WHO的重视,使戊肝筛查管理成为研究热点。
 
对于没有实验室的社区和医疗机构,首先使用免疫测定可以提供快速且相对准确结果,其次采取预防措施和及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戊肝传播。对于有临床实验室的社区和机构,提供不同测试方法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这些措施包括将戊肝纳入EDL将有助于加强戊肝的筛查和防治,减轻戊肝传播,从而有效减轻戊肝疾病导致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国际肝病》
CCSHE致力于戊型肝炎研究和创新,旨在改善戊型肝炎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提高公众认识,并为戊型肝炎领域研究者提供合作平台。作为理事长,请您介绍一下CCSHE成立一年多来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计划开展哪些工作?
 
吴健教授:在过去的一年内,除了发布院内筛查管理的专家共识,CCSHE成员在《中华肝脏病杂志》开展戊肝专题专刊,多中心团队、同行发表了肝病学、病毒学领域诸多高水平论文,也申请国家、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并且通过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全国性科普教育活动。近期,CCSHE联合了专业的团队正在编写基础与临床的相关专著。
 
在未来,CCSHE将积极应对戊肝领域严峻挑战,攻坚克难,进一步推动我国戊肝领域研究进展,加强与国外平台开展交流与合作,为实现WHO 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这一目标不懈努力。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