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军平教授:NAFLD相关肝硬化与隐源性肝硬化
——  作者:    时间:2023-07-07     阅读数: 23

编者按
 
普通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约为29%,其中有20%的NAFLD患者会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但仅有5%的NASH会自发消退;NASH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比例为6%-7%,而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比例高达4%-27%。NAFLD/NASH相关肝硬化由于缺乏典型脂肪性肝炎的组织学表现以及临床特征,曾被错误地归结为伴有代谢紊乱的隐源性肝硬化。早期有很多(>60%)病因不明的隐源性肝硬化病例,肝病学界并未认识到是由NAFLD/NASH所致,基于这部分病例多数有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在主观上扩大至将以往几乎所有的隐源性肝硬化都是由NAFLD/NASH所致,一度被误认为是“耗竭型”NASH,甚至多个国内外指南将NAFLD/NASH相关肝硬化归类为有肥胖症、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和(或)NAFLD病史的隐源性肝硬化。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上,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施军平教授针对NAFLD相关肝硬化与隐源性肝硬化进行了精彩辨析。现将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NAFLD/NASH相关肝硬化并不等同于隐源性肝硬化
 
NASH相关肝硬化与隐源性肝硬化在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NASH肝硬化与隐源性肝硬化相比,有更高的代谢共病率(糖尿病分别为50.7%和30.2%,肥胖分别为65.5%和42.3%);NASH肝硬化与隐源性肝硬化相比,进展为HCC的比例更高,分别为18%和13.4%;NASH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腹水、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等临床不良结局以及肝移植发生率与隐源性肝硬化相似,但进展为不良结局的速率较隐源性肝硬化更慢,分别为19.4±0.7和12.0±0.8个月。
 
因为NAFLD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疾病,而是代谢异常在肝脏的表现。NAFLD与其伴随的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共病等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肝硬化、HCC、冠心病、慢性肾病和结直肠肿瘤等肝外恶性肿瘤的高发。因此,国际专家小组建议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相关专家共识于2020年发表在J Hepatol杂志。
 
该专家共识首次提出了MAFLD相关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肝硬化患者既往或当前存在符合MAFLD诊断标准代谢异常风险因素聚集,且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既往肝活检证实存在MAFLD;2)既往肝脏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应询问既往饮酒史,以评估是否并存MAFLD和酒精性肝病。新的定义不再称其为隐源性肝硬化,即使无或小于5%肝脂肪变性的肝硬化患者只要符合MAFLD的新定义,也将其诊断为MAFLD相关肝硬化。因为随着疾病进展,在已经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中,肝脂肪变可以完全消退,临床中往往在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肝细胞损伤等典型组织学征象消失后的晚期才被确诊,但这部分患者与典型MAFLD相关肝硬化患者具有相同的代谢功能障碍表型,应该被纳入MAFLD疾病谱。
 
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数据库显示2002-2016年等待肝移植的44462例肝硬化患者中,NASH相关肝硬化的比例从1%增加到16%,而隐源性肝硬化比例从8%下降到4%。对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等欧洲4个数据库13670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3.3年(IQR:1.8-5.3),NAFLD/NASH相关肝硬化的发生率为0.76/1000人-年。
 
NAFLD/NASH相关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1
ALT升高的NAFLD患者的肝硬化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有研究利用美国National VA Corporate Data Warehouse(CDW)和退伍军人管理局中心癌症登记处(VA Central Cancer Registry,VACCR)数据库,纳入2003-2008年间3522例肝脂肪变+ALT正常、15419例肝脂肪变+ALT升高、9267名无肝脂肪变+ALT正常的患者,平均随访8.4±2.7年,对3组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进行比较,ALT升高的NAFLD患者的肝硬化发病率为3.85(3.50-4.23)/1000人-年,5年和8年时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4.5%和24.1%,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来自NASH临床研究网络(Clinical Research Network,CRN)的一项经肝活检证实的534名NAFLD患者研究显示转氨酶正常NAFLD患者发生F2-3期肝纤维化的代谢危险因素为2型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发生肝硬化的代谢危险因素为BMI。
 
2
NAFLD患者合并的代谢因素越多,肝硬化的发生风险越高
 
美国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4-2008年间的271906名退伍军人,旨在评估糖尿病、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因素对NAFLD患者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和HCC的影响。在平均9年的随访中,有22794名发展为肝硬化,253名发展为HCC。与无或1个代谢因素的患者相比,存在2、3、4个代谢因素的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或HCC的调整后风险比分别为1.33、1.61和2.03,存在3个和4个代谢因素的患者发生HCC的调整后风险比分别高达2.57和3.95。
 
NAFLD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转归
 
1
肝脏临床事件发生风险
 
两项分别使用simtuzumab和selonsertib治疗NASH相关代偿性肝硬化的大型、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在基线和第48周时,采用NASH CRN、Ishak分类和机器学习方法评估肝纤维化。在1135名患者中,709名(62%)患者为Ishak 6期纤维化,中位增强肝纤维化评分(ELF)和肝脏硬度值(LS)分别为10.66和21.1 kPa。中位随访期间16.6个月,71例(6.3%)发生肝脏相关事件[包括肝功能失代偿(需要临床治疗的腹水、2 级或以上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相关的消化道出血);肝移植、移植资格(MELD ≥15)]以及各种原因死亡的风险显著高于Ishak 5期纤维化患者。在NASH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缓解与肝脏相关并发症的减少有关。
 
2
肿瘤发生风险
 
瑞典一项研究纳入全国1966-2016年期间经活检证实为NAFLD的8892例患者,与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相匹配的39907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13.8年,1691例NAFLD患者发生肿瘤,与对照组相比,NAFLD患者的总体肿瘤发病率增加1.27倍(10.9对比13.8/1000人-年),主要为HCC(HR:17.08)。单纯性肝脂肪变(NAFL)、NASH、NASH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人群的总体肿瘤发病率分别为0.8/1000人-年、1.2/1000人-年、2.3/1000人-年和6.2/1000人-年,如果同时合并糖尿病,NAFLD肝硬化患者肿瘤发生风险更高。
 
3
死亡风险
 
瑞典一项研究纳入全国1966-2017年期间经活检证实为NAFLD的10568例患者,与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相匹配的49925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14.2年,4338例NAFLD患者死亡,与对照组相比,NAFLD的所有阶段都与高死亡风险相关,风险随着疾病严重程度而增加,NAFL、NASH、NASH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人群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71%、114%、144%和279%。NAFLD患者和对照人群相比,全因死亡风险增加93%(28.6例/1000人-年对比16.9例/1000人-年)。
 
4
肝移植及移植后风险
 
有研究利用2002年-2016年的美国器官共享网络数据,对NASH相关肝硬化(n=7935)、隐源性肝硬化(n=6087)、酒精性肝硬化(n=16810)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n=2734)患者的肝移植率进行比较,NASH相关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的死亡或恶化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9%、28%、28%和24%,5年累积肝移植率分别为54%、52%、48%和51%。
 
对其中NASH相关肝硬化(n=128)、隐源性肝硬化(n=189)、酒精性肝硬化(n=300)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n=118)患者的存活率和移植物死亡率进行比较,NASH相关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25%死亡率发生时间分别为3.5个月、9.5个月、13.4个月和32.4个月,25%移植失败发生时间分别为2个月、5.4个月、8.2个月和28.9个月。
 
新药治疗NASH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试验
 
1
emricasan治疗失代偿期NASH相关肝硬化
 
Caspase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与肝脏疾病的进展有关,emricasan是一种pan-caspase抑制剂,可降低NASH患者的血清凋亡和肝脏炎症标志物。然而,?项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63例严重门脉高压(HVPG≥12 mmHg)的NASH肝硬化患者,应用emricasan或安慰剂治疗48周,结果表明,emricasan并没有减少失代偿事件的发生,也没有改善有失代偿期肝硬化病史患者的肝功能,所以,emricasan治疗NASH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但无效。
 
2
selonsertib治疗NASH相关代偿期肝硬化
 
selonsertib是一种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抑制剂,当被氧化应激激活时,ASK1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发出信号,终止于效应激酶p38和c-Jun N-末端激酶,介导肝脏中的促炎以及促纤维化过程。在NASH和桥接纤维化(F3,STELLAR-3)或代偿期肝硬化(F4,STELLAR-4)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试验中,患者以2:2:1的比例随机接受selonsertib 18 mg、selonertib 6 mg或安慰剂,每天一次,持续48周,主要疗效终点为48周时纤维化改善≥1期且NASH未恶化的患者比例,结果,在STELLAR-3中,分别在10%、12%和13%的患者中观察到纤维化改善而NASH没有恶化,STELLAR-4中,分别有14%、13%和13%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两项试验均未达到主要疗效终点。
 
3
正在进行BI 685509治疗NASH相关肝硬化伴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BI 685509是一种不依赖一氧化氮(NO)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激活剂,可以激活未受损的sGC以及氧化的sGC生成cGMP,恢复内皮功能。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中,BI685509急性治疗可以使天狼猩红形态计量(SRM)减少46%,表明在治疗给药背景下纤维化消退的可能性升高。BI 685509可以使动物模型的肝纤维化显著减轻,门脉压力显著下降,支持对其用于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进行临床评估。我们正在进行BI 685509治疗NASH相关肝硬化伴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主要终点为BI685509治疗8周后HVPG相对于基线的变化百分比,期待研究结果。
 
4
生活方式干预对NASH相关肝硬化的影响
 
一项西班牙前瞻性、多中心、非对照的探索性研究,纳入代偿性肝硬化、门脉高压(HVPG≥6 mmHg)和BMI≥ 26 kg/m2的50例患者,进行为期16周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个体化的低热量正常蛋白质饮食和60分钟/周的体育活动),并测量干预前后的HVPG、体重和人体成分、脂肪因子、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数据,结果表明,患者的HVPG显著下降(下降1.7 mmHg,-10.7%),HVPG下降与体重减轻相关,其中,体重减轻超过10%患者的HVPG下降最为显著。
 
NAFLD相关肝硬化的管理:高风险人群筛查
 
NAFLD患者纤维化的存在和进展,与肝硬化相关不良临床预后和死亡密切相关,因此需对纤维化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以便于早期干预,减缓疾病进展。
 
FIB-4指数和NAFLD纤维化评分(NFS)可方便疾病风险分层管理,NFS<–1.455、FIB-4<1.30的NAFLD患者评定为低风险,占所有患者的55-58%,NFS为–1.455~0.672、FIB-4为1.30~3.25的NAFLD患者评定为中风险,占所有患者的30%,NFS>0.672、 FIB-4>3.25或者>65岁患者的NFS>0.12、FIB-4>2.0,则评定为高风险,占所有患者的12-15%。
 
采用英国卡姆登/伊斯灵顿(Camden/Islington)的转诊模式,将FIB-4+ELF作为NAFLD肝硬化人群的无创筛查路径后,可以将不必要的转诊减少80%,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诊断率提高5倍,肝硬化的诊断率提高3倍。如果NAFLD患者的FIB-4<1.30,则判定为显著肝纤维化(F3肝纤维化)的风险较低,如果FIB-4>3.25,则判定为显著肝纤维化的风险较高,如果FIB-4为1.30-3.25,需要结合ELF,如果ELF>9.5,则判定为显著肝纤维化的风险较高,如果ELF<9.5,则判定为显著肝纤维化的风险较低。显著肝纤维化风险较高的患者需要转诊至肝病专科,而风险较低者由初级医疗中心继续管理,不需要转诊。
 
基于MAFLD/NASH相关肝硬化的不良结局,以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对肝纤维化的高危人群进行早筛、早防、早治是当前最佳的策略。针对NAFLD的分层分级、多学科、全流程诊疗管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通过FIB-4指数和NFS,可以对NAFLD患者进行疾病风险的分层,筛查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中-高危人群,转诊至脂肪肝专病/专科门诊,进一步进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测等系统评估和疾病风险分层。对于低风险人群,主要是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预防进展至NASH,管理合并症,减轻体重;对于中风险人群,在上述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应用维生素E/吡格列酮等治疗,期望使NASH消退,肝纤维化减轻和逆转;对于高风险人群,除了上述低风险和中风险人群的干预措施,还要预防失代偿,降低肝脏相关死亡风险。
 
小 结
 
MAFLD新定义的提出,表明MAFLD相关肝硬化不再是一种“隐源性肝硬化” ,两者隶属两个不同概念。MAFLD相关肝硬化是NAFLD肝硬化中伴随代谢紊乱的子集,且较NAFLD更能准确反映脂肪性肝病的疾病本质,它更能正确阐述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认识到代谢功能障碍对双重病因患者的重要影响。MAFLD 相关肝硬化新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提出利于积极的诊断,MAFLD相关肝硬化治疗应重视代谢疾病的协同管理,探索分层分级、多学科、全流程诊疗管理模式。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