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PASL-亚太肝脏研究协会年会  » 正文
APASL2019中国之声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感染科宁琴教授团队成绩介绍
——  作者:    时间:2019-02-22 11:21:35    阅读数: 466



陈韬 宁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
 
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2019年会于2月20日-24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宁琴教授团队的4篇研究论文被大会接收,其内容涉及肝衰竭、肝损伤、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就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报告。
 
并发症是肝硬化HBV-ACLF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陈韬 杨中原等, 摘要号330)
 
肝硬化是HBV相关的急性慢性肝衰竭(HBV-ACLF)死亡率的一个有争议的决定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尤其是其并发症,对于HBV-ACLF临床结局中的影响,是一项来自亚太地区的多国研究。
 
本前瞻性-回顾性研究根据亚太ACLF研究组(AARC)标准定义,共纳入了来自亚太10个国家和地区的709例HBV-ACLF患者。对肝硬化和并发症作为风险因素的28天和90天无移植死亡率进行了评估。同时对比了目前主要ACLF预后模型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ROCs)评价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在709例HBV-ACLF患者中,肝硬化组的死亡率和并发症(腹水,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显著高于非肝硬化组。在非肝硬化和肝硬化组中,只有36.1%和40.1%的患者符合CLIF-C标准,其死亡率和并发症显著高于不满足CLIF-C标准的患者。此外,在大多数不符合CLIF-C标准的患者中,肝硬化组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肝硬化组,而器官衰竭发生率无显着差异。TPPMs将并发症的数量设定为预测指标,对肝硬化HBV-ACLF患者的预测效能优于其他主要预后模型(COSSH-ACLF,CLIF-C,CLIF-OF,MELD和MELD-Na)。有两种(OR:4.70,1.88)或三种(OR:8.27,2.65)并发症的HBV-ACLF患者的28天或90天死亡风险显著增高。
 
研究结论:肝硬化相关并发症是肝硬化HBV-ACLF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TPPM对肝硬化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优于其他预测模型。
 
Fgl2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活化而促进病毒爆发性肝炎的病程(肖芳,万小洋等,摘要号357)
 
病毒爆发性肝炎是一种由于病毒感染引起肝脏炎症过度积累而导致急性肝衰竭的致死性疾病,然而其分子病理机制不甚明了。纤溶介素蛋白2(Fibrinogen-like protein 2,Fgl2)是一种表达于巨噬细胞膜上的蛋白,在爆发性肝炎模型中异常表达。研究表明,在鼠肝炎病毒诱导的爆发性肝炎模型中,Fgl2敲除能缓解肝脏炎症的积累并极大的提高小鼠生存率;因此,厘清Fgl2后如何调节肝脏免疫激活、炎症积累甚至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对于阐明爆发性肝炎的免疫病理机子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后肝脏损伤伴随着外周白细胞向肝脏的持续浸润,其中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MoMFs)为主要细胞类群。在浸润肝脏的MoMFs中,促炎型Ly6ChighMoMFs占主体部分;而Fgl2主要表达于后者。病毒感染后,Fgl2敲除小鼠肝损伤与野生鼠相比明显降低;这种现象伴随着肝脏MoMFs总数减少,并且促炎型Ly6ChighMoMFs的比例明显降低以及抑炎型Ly6ClowMoMFs显著升高。在肝损伤修复过程中,促炎型Ly6ChighMoMFs向修复型Ly6ClowMoMFs分化是众多肝损伤修复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提示Fgl2的表达可能对调节促炎型Ly6ChighMoMFs的表型至关重要。巨噬细胞清除实验表明在病毒感染后小鼠肝损伤显著降低,这种现象在Fgl2敲除鼠中更加明显,进一步说明Fgl2对调节MoMFs的促炎作用是必需。
 
为了进一步验证Fgl2对促炎型巨噬细胞的作用,我们利用骨髓衍生的巨噬细胞(BMDMs)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外研究,而BMDMs具有其他巨噬细胞类似的功能。在BMDMs经鼠肝炎病毒或脂多糖刺激后,Fgl2表达、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炎症通路关键信号蛋白IRF3、NF-κB、p38的磷酸化急剧增加;然而,在Fgl2敲除型BMDMs中,炎症因子的释放以及信号蛋白磷酸化均显著减少。
 
这些数据表明,病毒感染导致肝内固有巨噬细胞的炎性激活,后者进一步释放细胞因子从而招募包括单核细胞在内的外周髓系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占单核细胞主体的促炎型Ly6Chigh单核细胞进入肝脏后衍生为Ly6ChighMoMFs并且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引起急性肝脏损伤。涨病毒感染后,Fgl2在Ly6ChighMoMFs、肝内固有巨噬细胞上的高表达,正反馈调节巨噬细胞的促炎特性,从而加剧肝脏炎症的积累和肝损伤。
 
Fgl2通过维持促纤维化巨噬细胞表型而调节肝纤维化产生和修复(陶然,万小洋等,摘要号345)
 
肝脏巨噬细胞是一群具有不同特征的肝内异质性单细胞类群,尤其是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MoMFs),在肝纤维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病毒慢性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导致MoMFs持续性浸润,而后者释放的炎性因子是激活星状细胞的重要因素。因此,以调节促纤维化巨噬细胞(Ly6ChighMoMFs)向修复或抗纤维化巨噬细胞(Ly6ClowMoMFs)类型转变的关键信号分子为靶标来防治肝纤维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纤溶介素蛋白2(Fibrinogen-like protein 2,Fgl2)经病毒或细菌刺激后的在巨噬细胞上强烈表达,并且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息息相关。然而,关于Fgl2如何通过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而调节肝纤维化进程知之甚少。
 
鼠纤维化模型研究表明,Fgl2敲除能有效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并促进纤维化修复,这种现象与肝内Ly6ChighMoMFs促纤维化巨噬细胞的减少以及Ly6ClowMoMFs抗纤维化巨噬细胞的增加密切相关。
 
以前研究表明,Muramyl dipeptide(MDP)能促进Ly6Chigh单核细胞向Ly6Clow单核细胞转化。在鼠肝纤维化模型中,MDP处理能有效抑制肝损伤和纤维化进程,同时伴随着肝内Ly6ChighMoMFs减少以及Ly6ClowMoMFs的增加。与野生鼠相比,Fgl2敲除鼠经MDP处理后肝损伤和肝纤维化进一步减缓,并且Ly6ChighMoMFs减少以及Ly6ClowMoMFs增加的程度显著提高;此外,Ly6ChighMoMFs向Ly6ClowMoMFs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体Ly6Cint MoMFs在MDP处理的Fgl2敲除鼠中呈现极大比例,显著高出MDP处理的野生组中同类细胞,说明Fgl2缺失导致Ly6ChighMoMFs加速向Ly6ClowMoMFs转化。
 
这些数据表明,Fgl2通过维持促纤维化巨噬细胞Ly6ChighMoMFs的表型从而调节肝纤维化进程,Fgl2的缺失促进促纤维化巨噬细胞向抗纤维化巨噬细胞的转化从而调节肝纤维化的的发展和修复。
 
Fgl2通过调节炎性信号通路,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NASH的炎症和脂肪变性(王晓晶,胡军剑,王洪武等,摘要号329)
 
在NASH小鼠模型中,肝脏fgl2的表达明显增加。与野生型NASH小鼠相比,fgl2敲除后的NASH小鼠炎性肝损伤和脂肪变性明显减轻,肝脏及巨噬细胞分泌的TNF-a、IL-1b、MCP-1和IL-6等促炎因子表达显著降低。同时,肝脏内NF-kB和p38-MAPK信号通路以及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不仅如此,fgl2的缺失还下调了SREBP-1c,HMGCR等脂质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上调了PPAR a,PGC-1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由此,我们推断Fgl2可能通过调节多种炎性信号通路,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NASH的炎症和脂肪变性。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