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 STC北京 | 王建设教授: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
——  作者:    时间:2018-12-12 11:37:07    阅读数: 178


编者按: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近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8年亚太肝脏研究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病与肝脏免疫学专题会议”召开期间,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王建设教授在“特殊人群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专题中介绍了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建议。《国际肝病》特邀王教授分享演讲精粹,内容如下。
 
近年来,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可能是源于对该病认识的提高,从而诊断率较以往提高,也可能是疾病本身患病率的增加,当然还有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减少,为此欧洲儿童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ESPGHAN)今年初首次发布了关于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立场文件,详见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杂志。
 
一般认为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ASC)和肝移植术后新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巨细胞性肝炎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GCH-AHA)也主要是免疫机制参与。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从婴儿期至75岁均可发病(发病率最高为10至30岁),女性多于男性(4:1,49%~96%)。全球儿童AIH的患病率约为2~17/100 000。白人儿童中位诊断年龄12.9岁。与白人儿童相比,亚裔儿童中报道更少。
 
AIH可分为两型:1型以循环中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y,SMA)或/和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为特征,占总数的2/3,可见于所有年龄,儿童患者中以青少年多见,常出现肝硬化;2型以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型(liver/kidney microsomal type 1 antibody,LKM1)或抗肝溶质抗原1型抗体(liver cytosol type 1 antibody,LC1)阳性为特征,占总数的1/3,可见于婴幼儿,更常见急性肝衰竭。两种类型AIH均可合并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与成人相比,儿童AIH临床进展更快,早期治疗是缓解病情和避免肝硬化或肝衰竭发展的关键。
 
AIH的发病模式与组织学特征:
 
AIH的发病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急性型,类似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见于40%~50%的AIH 1或AIH 2。②爆发性肝衰竭,伴Ⅱ~Ⅳ期肝性脑病,见于约3%的AIH 1和约25%的AIH 2。③隐匿型,诊断前常已持续6月以上至数年,见于约40%的AIH 1和约25%的AIH 2。④以肝硬化或门脉高压并发症起病,见于两种类型的约10%。⑤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偶然发现的ALT/AST升高。
 
AIH的典型组织学特征是界面性肝炎: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穿过界板侵入实质,周边肝细胞肿胀和坏死。AIH急性发作或复发期间病理表现为伴有桥接坏死的小叶肝炎。其他非特异的特征是细胞穿入、肝细胞玫瑰花结、库普弗细胞中的透明小滴。而胆管周围明显的炎症提示与硬化性胆管炎重叠。
 
AIH的诊断与治疗:
 
AIH的诊断基于综合的临床、生化、免疫和组织学特征以及除外其他已知肝病原因(例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威尔逊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病)。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于1993年制定了AIH的评分法,并于1999年提出了修订,2008年,进一步提出了AIH简化诊断评分标准,更便于临床应用。然而,评分系统都不适合该病的幼年形式,特别是在暴发性肝衰竭的情况下。
 
对于存在肝衰竭且高度疑似该病的患者应立即开始免疫抑制治疗。此外,儿科诊断AIH相关的自身抗体滴度要求通常低于成人认为阳性的临界值的滴度,儿童患者中ANA或SMA 1:20,LKM1 1:10及以上即可认为是抗体阳性。此外,IAIHG系统都不能区分AIH和ASC,要通过胆管造影区分。因此,初诊AIH的儿童应进行胆管成像检查以排除ASC可能,并对可疑AIH患者行综合评分系统评估。
 
如果不进行免疫抑制治疗,40%严重AIH的患者会在诊断后6月内死亡。AIH诊断后立即开始2 mg/kg/d的泼尼松龙(或强的松)治疗。4~8周内逐步减量,维持剂量为2.5~5 mg/d。为减少激素用量或单药效果欠佳可加用硫唑嘌呤,其应用时间根据不同中心的方案而不同,从0.5 mg/kg/d开始,可逐步加量到2~2.5 mg/kg/d。85%的患者最终需要添加硫唑嘌呤。
 
此外应注意的是硫唑嘌呤对肝硬化和严重黄疸患者可能存在肝毒性。研究表明,硫唑嘌呤治疗剂量为1.2~1.6 mg/kg/d时,其相应的血6-硫鸟嘌呤(6-TGN)水平为50~250 pmol/8×108RBC,低于维持炎症性肠病缓解所需的6-TGN浓度。其他用于诱导缓解的药物如布地奈德,肝脏首过清除率>90%且副作用少于泼尼松,代表理想的“局部”肝脏治疗,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不宜在肝硬化的情况下使用。环孢菌素剂量为4 mg/kg/d,分3次。他克莫司维持谷浓度2.5~5 ng/mL。对于难治性AIH患者,MMF 20 mg/kg,每日两次,联合泼尼松龙。
 
目前的建议儿童AIH治疗至少2~3年,只有在转氨酶和IgG水平正常且自身抗体阴性(或免疫荧光ANA/SMA最大滴度1:20)持续至少一年后可尝试停止治疗。在停止治疗之前,应重复肝脏活检,因为即使血液检查正常,肝脏残余的炎症仍可能复发。
 
二、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
 
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ASC)是兼具AIH和硬化性胆管炎特征的一种疾病。几乎所有ASC患者都具有与AIH 1型相似的自身免疫血清学和组织学特征,AIH和ASC通过胆管造影鉴别。
 
与AIH相比,ASC患者中有50%是男性;IBD影响约45%的ASC儿童,约20%的AIH儿童;75%的ASC患者可检出pANCA,而仅45%的AIH 1型和10%的AIH 2型患者存在pANCA;几乎所有ASC患者都是ANA和/或SMA阳性;两者中腹痛、体重减轻和间歇性黄疸均常见;90%的ASC 患儿血清IgG水平显着升高。
 
标准肝功能检查和IAIHG评分系统无法区分两种疾病,因此,ESPGHAN肝病学委员会提出了青少年自身免疫性肝病评分系统,这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需要与其他引起儿童硬化性胆管炎疾病鉴别。
 
如果早期开始治疗,ASC中的肝实质损伤对用于AIH的相同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具有良好的中长期存活率。然而,胆管疾病可在约50%的ASC患者中进展。
 
三、肝移植后新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非AIH患者在肝移植后出现新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其患病率在2%~6%。其特征与经典AIH相同,需排除肝移植后移植物功能障碍的其他原因如排斥、感染和肝动脉血栓形成等。
 
在儿童最常见的组织学特征是小叶性肝炎,通常没有界面坏死性炎症活性或突出的浆细胞浸润。肝移植后新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对常规抗排斥治疗无效,对AIH经典的治疗有效。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