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PASL-亚太肝脏研究协会年会  » 正文
[APASL独家]北京大学鲁凤民教授团队多项研究成果被APASL大会收录
——  作者:    时间:2017-02-22 03:19:58    阅读数: 179

  
        在第二十六届亚太肝病学会(APASL)年会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鲁凤民教授应大会邀请,向与会者介绍有关HBV RNA研究的最新进展(“HBV RNA:Implication in Effication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elapse”)。其团队还带来了另外4个口头报告和13个壁报展示,介绍了他们实验室最近的一些工作内容和进展,其中一个为大会特邀发言,两个荣获“APASL 2017 Travel Award”。
 
  HBV RNA病毒样颗粒的发现及其对抗病毒治疗临床实践的潜在影响
 
  在感染肝细胞中的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是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难以治愈和引起停药后病毒学反弹的主要因素。cccDNA的清除被认为是最为接近完全治愈的标志。但由于需要肝穿活检,限制了cccDNA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
 
  为了寻找简便有效的能够反映肝组织cccDNA活性的标志物和检测手段,鲁凤民教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首先研究证实了血清HBV RNA为存在于一种新发现的HBV RNA病毒样颗粒中的前基因组RNA(pgRNA)。基于pgRNA直接来源于cccDNA转录的事实,他们随后探讨了血清HBV RNA与肝细胞内cccDNA之间的关系,证实了HBV RNA为反映肝组织cccDNA活性的最好的血清学指标。特别是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血清HBV RNA持续消失反映了肝组织内cccDNA可能被清除或处于转录沉默状态。
 
  基于此,鲁凤民教授实验室重新定义了“病毒学应答”,提出HBV DNA和RNA同时消失(低于灵敏的基于PCR技术的检测下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学应答。针对接受核苷(酸)类药物巩固治疗的血清HBsAg低值阳性的慢乙肝患者,鲁凤民教授团队还率先提出了以血清HBV RNA持续消失为判定标准的慢乙肝“准临床治愈”的概念,并推出了全新的以血清HBV RNA持续消失来指导慢乙肝患者核苷(酸)类药物安全停药建议。该建议若能得到验证和推广,将使部分患者能够安全停药,每年将为我国广大慢乙肝患者节约十多亿元的购药费用,减轻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经济及心理负担。此外,针对接受核苷(酸)类药物巩固治疗的血清HBsAg低值阳性的慢乙肝患者,该团队提出的以血清HBV RNA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这将使我国学者提出的“Switch”和“New switch”慢乙肝治疗路线图更加精准高效,使更多的慢乙肝炎患者血清HBsAg消失、达到临床治愈。
 
  摘要标题:Serum HBV RNA Can Reflect the Activity of Intrahepatic cccDNA(摘要编号:PL011).
 
  摘要标题:Correlations between Serum HBV RNA and other Viral Biomarkers in Treatment-na?ve Chronic HBV Infected Individuals(摘要编号:PP1315).
 
  摘要标题:Establishment of Real Time PCR System for Quantifying Serum HBV RNA(摘要编号:PP1314).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价值较低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是一种Ⅱ型高尔基体跨膜蛋白。大量文献报导血清GP73可作为肝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联合AFP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但事实上,临床医生对GP73在肝癌临床中的作用存在很大争议。鲁凤民教授团队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了805例慢性肝病、2015例肝硬化及102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等共3922例患者的血清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P73在肝硬化患者中已有明显程度升高,进而以是否有肝硬化背景将肝癌患者分组,发现有肝硬化肝癌患者高于无肝硬化肝癌患者,而后者的GP73水平基本与无肝硬化的慢性肝病患者相当。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血清GP73水平与HCC患者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及AFP等肿瘤生物学特征无关,但组织学分析却与肝组织纤维化严重程度评分相关。进一步的ROC曲线
 
  分析结果显示,特别是在肝硬化的背景下,血清GP73对肝癌缺乏诊断价值。
 
  摘要标题:Serum Golgi protein 73 is not a valuable diagnostic marke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摘要编号:OP271).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多种病因引起的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有诊断价值
 
  发现和诊断肝纤维化、监测抗病毒效果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逆转均需一个有效、简便的肝硬化诊断指标。尽管肝穿被作为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为侵入性操作和其他一些缺点,难以广泛开展。鲁凤民教授团队基于对肝癌队列的研究发现,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系统评价了血清GP73在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他们的研究发现,血清GP73不仅对HBV、HCV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不同时期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导致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也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同时,该课题组还比较了临床上常用的无创性检查(APRI、FIB-4及肝弹性检测)在NAFLD中的诊断价值和实用性。鲁凤民教授团队这项与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赵景民主任、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尤红教授团队和上海仁济医院马雄教授团队的合作工作,首次证实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多种病因引起的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有诊断价值,该研究将为临床提供一个简便易行的真正意义上的肝硬化血清学诊断标识。
 
  摘要标题:Serum Golgi Protein 73 is a valuable diagnostic biomarker in HBV infection-related significant fibrosis and early cirrhosis(摘要编号:PP1543).
 
  摘要标题: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Serum Golgi Protein 73 (GP73) for Cirrhosis among Chinese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摘要号:PP1733).
 
  摘要标题:Golgi Protein 73: A Valuable Serum Marker for the Diagnosis of Fibrosis and Cirrho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摘要编号:OP067).
 
  摘要标题:Serum Golgi Protein 73 value to the Diagnosis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related to Forepart Cirrhosis(摘要号:PP1548).
 
  摘要标题:Serum Golgi Protein 73 is a Valuable Non-invasive Marker for the Diagnosis of fibrosis and Cirrhosis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摘要号:PP1546).
 
  摘要标题: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Serum Golgi Protein 73 (GP73) for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 among Chinese Patients(摘要号:PP0017).
 
  摘要标题: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Practicability of Serological Fibrosis Tests and 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摘要编号:PP1531).
 
  整合血清前白蛋白的Child-Pugh-Beiyi分级系统能够更精确地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
 
  血清前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主要生理功能是结合、运输维生素A和甲状腺素,从而参与它们的调节。因电泳时位于白蛋白(Alb)之前而得名,但其半衰期远较血清白蛋白为短。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可反映肝脏合成和分泌蛋白质 的功能,但其并未纳入Child-Pugh分级系统。根据巴塞罗那标准,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其肝功能相对正常,即在Child-Pugh分级的A或B极。因此现有的Child-Pugh分级系统对肝癌术后生存情况的预测能力有限。鲁凤民教授团队与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张玲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对725例经肝切除手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的长期随访队列的分析,明确了术前血清前白蛋白为一个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为了提高Child-Pugh分级对于术后预后预测的准确性,该团队确定界值后,将前白蛋白纳入Child-Pugh分级系统,建立了新的Child-Pugh-Beiyi评分系统。生存分析显示,用新的评分系统对患者分级,可有效提高术后生存预测的准确性。
 
  摘要标题:Use of Prealbumin could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Child-Pugh System in Predicting the Post-surgery Survival among Chinese HCC Patients(摘要编号: PP0072).
 
  利用CRISPR技术联合敲除p53和Pten促进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成年小鼠肝细胞癌形成
 
  临床研究显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癌存在高频率p53突变和PTEN基因的表达异常。鲁凤民教授团队利用高效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联合敲除p53和pTEN的CRISPR系统,结合尾静脉水压动力注射技术在HBV转基因成年小鼠的肝细胞联合敲除p53和Pten基因。在不进行任何致癌剂诱导的情况下,HBV转基因的成年小鼠可在尾静脉水压动力注射后四个月内形成肝脏肿瘤。对肿瘤组织的测序结果显示,所取癌组织均带有CRISPR介导的pTEN基因突变,3/4的肿瘤组织存在p53基因突变。进一步的病理分析发现,这些肿瘤多为肝细胞癌并伴有肝细胞脂肪积累的肝透明质细胞癌特征。这些发现为HBV背景下p53和Pten突变导致HCC形成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同时也为快速建立HBV相关肝癌动物模型提供了有效途径。
 
  摘要标题:CRISPR-mediated p53 and Pten dual mutation accelerates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adult 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摘要编号:OP188).
 
  p53突变对亚洲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有预测预价值
 
  P53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对于p53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联,鲁凤民教授实验室与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张玲教授团队合作,收集了60位来自中国河南的接受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癌与癌旁组织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了5年术后生存状态随访。在使用PCR扩增p53基因后进行测序检测p53基因突变情况,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证明p53基因突变是独立的整体生存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确认此结果,设立严格纳排标准进行文献检索后,共纳入9篇相关研究报道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p53突变总体生存风险比(HR)为2.03,进一步确认了p53基因突变为肝癌预后危险因素。
 
  摘要标题:Prognostic Value of p53 Mutation for Poor Outcome of Asian Primary Liver Cancer Patient: Evidence from a Cohort Study and Meta Analysis(摘要编号: PP0510).
 
  TH17相关的ROR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CV急性感染自发清除相关
 
  目前,已知有20%~40% 的急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可以出现病毒自发清除,但其原因尚未完全明确。该团队在一个121人的女性队列(其中慢性感染54人,自发清除67人)中发现,除了公认的性别、IL28B基因型多态性(rs12909860 CC 基因型、rs8099917 TT 基因型和rs12980275 AA基因型)这些易于自发清除的因素之外,ROR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2293088 GG基因型、rs9826 TT基因型和rs1521177 TT基因型)也与HCV自发清除密切相关。
 
  摘要标题:Genetic Polymorphisms in the Th17-related RORC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Spontaneous Clearance of acute HCV infection(摘要编号:PP0229).
 
  慢性HCV感染者体内非中和抗体肽可依赖于NK细胞介导强大的HCV特异性反应
 
  众所周知,NK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效应(ADCC)在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HCV感染者中NK细胞的ADCC效应知之甚少。该团队通过对31例HCV慢性感染者和4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NK细胞介导的ADCC细胞因子分泌(IFN-γ、TNF-α)以及脱颗粒作用(CD107a)减弱,且体外抑制HCV复制的能力下降。在HCV-E1/E2抗体可识别的非中和肽库17条肽中,有5条可介导NK细胞的ADCC效应,且与中和抗体介导的ADCC效应不同。本研究为利用非中和抗体肽介导的NK细胞ADCC效应免疫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要标题:Non-neutralizing epitopes induce robust HCV-specific antibody-dependent NK cell responses in chronic HCV-infected patients(摘要编号:PP1833).
 
  ——记北大鲁凤民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
 
  鲁凤民,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系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曾师从我国著名医学遗传学家李璞教授和分子流行病学专家庄辉院士。1997年,鲁凤民教授出国学习,先后在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和工作。2005年6月,应庄辉院士召唤,鲁凤民教授回到北京大学医学部任教,担任病原生物学系主任。2013年5月起担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鲁凤民教授回国正值我国启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之时,有幸作为学组秘书全程参与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防治重大专项”病毒性肝炎领域实施方案的编写和论证工作。这项工作使鲁凤民教授对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暗下决心投身到研究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这一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疾病上去。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科委项目和课题。研究团队也不断壮大,目前已有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技师3人,博士后1人,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余人。鲁凤民教授曾作为参加人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共参编专著8部。
 
  目前实验室主要定位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肝硬化、肝癌)的病原学及致病机制研究。课题组揭示了血清中HBV RNA的产生机制,验证了HBV RNA病毒样颗粒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血清HBV RNA水平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安全停药的指标以及"准临床治愈"的新概念。对于血清HBsAg低值的接受巩固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出了基于血清HBV RNA检测的、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路径,提高HBsAg阴转率,使更多患者实现临床治愈;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HBV整合通过影响宿主基因功能致癌的新观点;在国际上首次将CRISPR技术与microRNA干扰技术结合用于靶向清除cccDNA,在碎片化cccDNA的同时降解病毒mRNA以阻断cccDNA池的补充;分析和验证了多个宿主基因遗传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在HBV感染相关肝癌中的作用;首次明确了血清GP73的诊断价值,为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血清学指标。同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论文,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ournal of Hepatology、Oncogene、Cancer等 ,他引2500余次。
 
  预祝鲁凤民教授和他的团队在2017年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王璐撰写)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