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ASLD-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  » 正文
[AASLD中国之声]唐红教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 HBcrAg水平可有效反映其肝组织内HBV cccDNA水平
——  作者:唐红    时间:2016-11-12 06:46:22    阅读数: 133

  
        唐红 陈恩强 严丽波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范围内慢性HBV感染者多达2.4亿,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慢性感染可进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细胞癌,对人类健康有巨大的威胁。目前认为,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长期存在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的关键因素,因此动态监测肝内cccDNA的水平变化对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检测需要做肝组织活检,而后者是一种有创检查,多数患者不愿意接受(特别是多次活检),故通过肝活检来监测患者肝组织中的HBV cccDNA水平在临床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目前寻找一种操作方便,能反映cccDNA水平的血清学替代检测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年AASLD年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红教授研究团队报道了一项关于检测外周血中HBV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 HBcrAg)水平来反映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水平的临床研究(摘要编号:577)。HBcrAg由HBcAg、HBeAg与P22cr(22kDa precore protein)三种蛋白质组成,均由前C/C区编码(C基因编码的149个氨基酸序列为它们所共享)。P22cr常存在于空缺的、不含病毒核心的病毒颗粒中,且这些空颗粒的产生与HBV DNA的构型没有关系。
 
  该项研究共纳入139例接受了肝穿刺活检术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59例处于免疫耐受期、52例处于免疫清除期、18例处于低复制期以及10例处于再激活期。此外,在52例处于免疫清除期患者中,有32例接受了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且在治疗第24个月的时候患者进行了第二次肝穿刺活检。在本研究中,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检测外周血HBcrAg水平,巢式PCR检测石蜡包埋肝组织内的HBV cccDNA,利用Spearman 双变量相关分析法揭示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自然史阶段HBcrAg与HBV cccDNA水平的相关程度,同时将其与外周血qHBsAg和HBV DNA与HBV cccDNA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
 
  研究发现,外周血HBcrAg水平与肝内HBV cccDNA水平显著相关(r=0.929, P<0.001), 且这种相关性明显高于外周血qHBsAg(r=0.742, P<0.001)和HBV DNA(r=0.854, P<0.001)与肝内HBV cccDNA的相关性。此外,HBcrAg与HBV cccDNA的相关性优势同样存在于乙型肝炎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通过对32例恩替卡韦治疗患者进行动态研究发现,外周血qHBsAg和HBcrAg下降的同时,伴随着肝内HBV cccDNA的减少。但相对于外周血qHBsAg(r=0.572, P=0.001),HBcrAg(r=0.665, P<0.001)与HBV cccDNA下降幅度具有更好的相关性。
 
  根据目前可获得文献资料,本研究是基于中国大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开展的首个研究外周血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不同阶段以及核苷类似物治疗过程中与肝组织内的HBV cccDNA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不仅提示了外周血HBcrAg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与肝组织内的HBV cccDNA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优于HBsAg。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检测外周血HBcrAg水平,可较准确反映肝内HBV cccDNA水平,这对临床客观评估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以及将来选择停药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年AASLD年会上,唐红教授研究团队的关于HBx在调控HBV转录复制研究机制方面的成果亦作为壁报进行了展示(摘要编号:625),该研究是利用有或无转录激活功能的HBx的稳定表达细胞系进行了iTRAQ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进一步对差异蛋白核糖体蛋白S6激酶2(RSK2)进行了功能验证,发现其在HBx增强HBV转录复制中起着一定作用。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