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访谈]翁心华教授采访: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治疗之路
——  作者:翁心华    时间:2015-10-27 04:08:20    阅读数: 353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1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于10月23~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翁心华教授主持了肝炎基金会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治疗演讲专场,其间《国际肝病》特别邀请翁心华教授就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治疗的必要性、治疗策略和耐药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如何确定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终点和疗程?
  翁教授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本身是一个漫长的病程,漫长发展的病程决定了其治疗的长期性。况且,慢性乙型肝炎还不能根治,只能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病情,减少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讲,需要药物长时间的覆盖,使病毒复制达到最低量,从而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以及目前尚未有根治性药物,目前药物只能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所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需要药物的长期治疗,长期治疗取决于治疗终点和疗程的确定。
  近年来,关于治疗终点和疗程的确定,认识上有一些发展。比如,对于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有一些不同。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即便达到了HBeAg转阴,甚至出现了抗-HBe,对于这样的患者,优选将其疗程延长至三年。而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治疗疗程可能更长,需要根据HBsAg作为治疗标准。已经发展至肝硬化的患者,其治疗疗程更长甚至需要终生用药。从这个角度来讲,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治疗,特别是核苷(酸)类药物的长期治疗是由疾病本身的特点和有限的药物决定的。
干扰素治疗48周后,是否需要序贯核苷(酸)类似物?
  干扰素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治疗药物之一,从时间上看,普通干扰素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早于核苷(酸)类似物,长效干扰素作为治疗起点虽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其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普通干扰素。通过48周治疗,一般只有3%~7%患者能达到HBsAg阴转,甚至出现抗-HBs。现在通过一些优化治疗原则,比如RGT治疗原则指导治疗,治疗效果有所提高。可以把48周延长到96周以得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有些临床医生根据经验适当再延长疗程。
  翁心华教授认为,即便干扰素达到免疫治疗控制效果,但仍存在两种情况,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序贯核苷(酸)类药物:①一些患者通过48周干扰素治疗,DNA水平还未下降,HBeAg水平滴度明显降低,这种情况下需要加用核苷类药物来降低DNA水平;②某些患者通过48周或96周干扰素治疗,HBeAg转阴,甚至HBsAg转阴,这样的患者可以停药后随访。另外,有些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干扰素提高疗效,国际及国内正在做相关方面的研究。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问题如何解决?
  耐药是一个共性问题,无论核苷类药物,还是核苷酸类药物,都可能产生耐药性,但是产生耐药的基因屏障不同。通常,我们将耐药屏障高的药物称为强效低耐药药物,将耐药屏障低的药物称为容易产生耐药的药物。如拉米夫定的上市,让人们觉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希望了,但是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出现转氨酶反跳,病毒复制增加的耐药现象。
  我们曾经设想加用另外一种药物,比如阿德福韦酯,来减少耐药,提高治疗效果,但是长时间联合治疗仍然有耐药可能性,所以采用优化治疗原则来克服耐药。从以往临床治疗经验看,对于低耐药屏障的药物,无论如何处理,耐药程度还是比较高。在我国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检测DNA定量都存在困难,WHO特别提到,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地区,治疗之初就采用高耐药屏障的强效低耐药药物,疗效可能会比较好。
  在中国临床实践中,强调对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高耐药屏障的强效低耐药药物。但由于经济问题,长期治疗使患者难以负担,特别是经济情况比较差的患者。所以从政府的角度看,应该降低药物的价格,使更多患者能接受这类药物的治疗。
  最后,翁教授特别强调,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治疗需要政府方面的积极支持,需要医生以指南为指导进行实践,将抗病毒治疗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导地位,需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
  关于本次会议的意义,他指出,会议由两个学会共同举办,具有特殊性。在中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曾经由传染病医生担任,而现在由感染病科与消化科医生共同承担。现在,在肝病的防治中,需要两个学会共同面对,需要感染病科医生参加,也需要肝病科医生参加,在这样的平台,大家相互沟通,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